璩继立,男,博士研究生学历,喀什大学研究生导师,喀什大学特聘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人,教育部学位中心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专家。自2021年8月开始,璩继立教授舍去对亲情、友情的眷恋,来到人生中的第二故乡—喀什大学。这里有家人般的“团结友爱、和谐共处、共同携手进步”的同事和学生,鼓舞着璩老师在人生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第一次援疆结束后,璩老师继续“驻守阵地”,继续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援疆期间,他获得中共喀什地区委员会“第十批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荣誉称号,并以喀什大学为第一单位带领青年教师主持省部级和厅局级项目各一项,主持校级重点教研项目一项,参与并指导三项大创项目(包括国家级大创项目一项);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SCI与核心论文数篇。
强化课堂核心地位,激发教学创新思维
璩老师从祖国的东部横跨五千公里来到最西部的喀什,既踌躇满志也心怀忐忑,深知此任务的艰巨与边疆地区的发展任重道远。他始终牢记背负着组织的期待和信任,不愿辜负这份重托。通过引入上海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他在课堂上采用互动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基于上述教学成果,他总结并撰写了一篇关于民族学生创新培养的教研论文。上述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边疆地区的教育质量,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促进区域教育平衡发展、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做出了积极贡献。这种教育实践不仅丰富了边疆学生的知识体系,更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璩老师主动与学院领导和同事沟通,要求承担《工程力学》和《基础工程》两门课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的国语水平有限,专业知识更是难以理解。然而,璩老师细心教导,牺牲休息时间进行一对一辅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指导了8个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查重平均为12%,远低于学校要求的30%。在2021-2022年期间,璩老师承担了二百多个课时的教学工作。他还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工作,已成功申请了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和2项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并带领1名少数民族学生以第四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一篇SCI论文(璩老师为第一作者)。
树立师德典范,引领学生成长之路
璩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品德的塑造者和人生的引路人。他通过在日常教育和生活中展现高尚的师德,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璩老师的这种引导和榜样作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人生选择具有深远的影响。自2021年以来,璩老师一直扎根于此默默奉献,其中在2021年8月26日至2022年12月24日期间,他在疆服务440天,在疆率为81%,在岗率为100%。工作期间,璩老师秉承喀大“胡杨般坚韧、红烛般奉献”的精神,发光发热,不辞辛苦。他生怕愧对组织、愧对人民的信任。在生活上,璩老师也很关心学生,参加了“三进二联一交友”活动,联系了四位维吾尔族学生,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同时,他也学习了新疆的政策,亲眼见证了新疆民族团结的成果。
树立科研典范,引领创新发展之路
科研人员在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科研人员不仅是知识的发现者和创新的实践者,更是科学探索的引领者和未来发展的塑造者。
璩老师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挑战现有知识的边界,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目前,璩老师获批的自治区科技厅科研项目《喀什地区微生物矿化固沙防尘关键技术研究》旨在解决南疆高发的扬尘天气对人们健康的危害与日常生活的不便。该项目将理论与地区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了璩老师心系南疆人民、立志在扎根边疆做出一番事业的决心。
璩老师还被聘为土木工程学院教学督导,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青年教师交流心得,把四十多年在教研中的感悟倾囊相授,变“输血”为“造血”,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他积极参加各类项目评审工作,并投身学院的专业科研工作中,获批多项科研课题,发表以喀什大学为第一单位的SCI与核心论文数篇,为学院的专业科研工作贡献力量。在璩老师的指导下,土木工程学院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申请科研项目,学科建设得到发展,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培养出更多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人才。看到老师和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明显提高,璩老师感到无比欣慰和高兴。
撰稿:玛依拜尔·艾拜都拉
校对:张大利
审稿:马 杰
2023年12月9日
土木工程学院